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為「音樂劇」設獎的芻議

  「如果音樂是音樂劇的靈魂,那麼詞就更是音樂的靈魂。因為一個音樂劇如果沒有了詞,便不成立的。所以,將來可以考慮設一個Best Score的獎項,把曲與詞放在一起,那就是最完美了。」這是高世章在應屆香港舞台劇頒獎禮上,獲得「最佳創作音樂獎」時的得獎感言。 
  事實上,世章和我自二○○三年的音樂劇《四川好人》開始,至今已經合作了三齣音樂劇(其餘兩齣為《白蛇新傳》及《頂頭鎚》)。幸運地,三個作品均取得不錯的成績,給我們很大的鼓舞,也令我們再有更大的信心,以香港的語言去繼續合作創作音樂劇。這幾年間,我們不時會討論到的問題是—音樂劇本質上是「詞曲」並重的藝術形式,「香港舞台劇獎」的設獎清單現時傾斜於音樂,到底能否正確反映本土音樂劇的發展?進一步想,一個圓滿的劇界年度總結,到底要怎樣開列,才能給予本土音樂劇一個正式的位置?說到底,「音樂劇」這劇種目前在香港舞台劇獎裡還是「妾身未明」,世章今年得獎時有感而發,提出設立「Best Score」之議,其實只是一個討論起點。 

  承接世章的感言,我或許先在此說一說「Best Score」。 
  所謂Score,就是那份已完成的「樂譜」,裡頭當然不是單有音樂,也包括歌詞。試想像若「音樂劇」的歌曲沒有了歌詞,那將會是另一個面貌。歌詞為歌曲賦予觀眾可聽的意義,令作曲家原來隱伏於旋律下的情緒思維,以文字呈現,達到一個讓觀眾一聽便可感。試想像若《孤星淚》裡的那首《Castle on the cloud》若缺了歌詞,那可能只是一首童話故事一樣的歌曲,有了「There is a castle on the cloud, I want to go there in my sleep」這些字詞,聽者很容易便感受到那可憐的小女孩孤苦伶仃的心情。音樂劇的作曲與作詞根本是二而為一,難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故此,百老匯的東尼獎裡,早就設有「The Best Score 」一獎,而這個獎獲提名的一律是詞曲並列。
  現在「香港舞台劇獎」根本沒有為「音樂劇」設獎,評審要提名要投票也就只能把音樂劇最顯眼的部分—音樂,當成是「最佳創作音樂」獎裡去處理。 其實翻開香港舞台劇獎的發展歴史,在開初辦的那幾屆,香港劇場根本就很少音樂劇上演,遑論本土創作的音樂劇了。所以那個「最佳創作音樂獎」的性質更近於戲劇配樂,例如音樂家喬芝達雲為香港話劇團《禁葬令》譜的音樂,黎草田先生為灣仔劇團的話劇《聊齋新誌》編的音樂,便分別在第一屆及第二屆香港舞台劇獎裡得到「最佳創作音樂獎」。 
  今年已辦到十八屆了,本土音樂劇的發展已經不同昨天。單看得獎的情況,音樂劇作品屢屢入圍競逐「最佳創作音樂獎」並且掄元,變相十八屆裡只有六屆不是由音樂劇作品奪獎,這說明了甚麼?就是單單以「最佳創作音樂」來評斷高低,音樂劇的複雜程度,無疑是容易獲得評審青眼。反過來,對那些單純以經營氣氛、情緒的背景音樂創作者,也不公平。故此,在音樂劇越趨普及的今天,在香港舞台劇獎裡設立一個新的常設獎項—「最佳原創曲詞獎」,而讓「最佳創作音樂」還原到戲劇配樂間競賽,未嘗不是一件圓滿的事。 
  劇協的舞台劇獎是本地業界最具規模的頒獎活動,宜及早新增「最佳原創曲詞獎」(Score)。除了因為東尼獎也是如此設獎外,若從獎項的獲獎成分去說,評審評鑑時真的可以只品鑑對相關的音樂劇作品的音樂,而完全放開歌詞在聆聽過程時的產生的作用?可以不聽歌詞,單純聽音樂嗎?若果曲詞難以分隔來品鑑,「最佳原創曲詞」應是對整個得獎作品最理想的概括。 當然,更理想的情況是,我們還會有「最佳導演(音樂劇)」、「最佳男女主角(音樂劇)」和「最佳男女配角(音樂劇)」等常設獎項。
   其實回顧過去的得獎名單,我們可發覺本土音樂劇創作真可說方興未艾,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另外,翻開近年的演出劇目總表,除了大劇團,小型劇團及新進劇團也有演音樂劇。對比起十多年前,已不再是「池裡無魚」的局面了,當中還有不少年青作曲人加入行列。香港舞台劇獎既為業內有領導地位的年度總結,為音樂劇設立一些獎項,除了鼓勵同業,砥礪新進,更重要是向公眾展示行業的現況,展示香港的創作音樂劇其實已經發展到一個值得業界引以為豪的地步。 
  事實上,國內近年興起探索「音樂劇」,反觀我們香港彈丸之地,音樂劇的實踐要比國內走前得多。例如今天國內仍然有人懷疑把外國音樂劇填成中文來唱是否可行,但我們由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經開始做,到今天我們不會懷疑這個做法,只會討論填得好與不好,這不是一項成就嗎?
  所以,今天的本土音樂劇演出越趨普及和成熟,在香港舞台劇獎裡為「音樂劇」設立常設獎項正是時候。設立「最佳原創曲詞獎」只是起點。我們覺得,誰得獎,誰有提名,並非關鍵,最重要的是,透過設立獎項,來說明音樂劇已經在香港戲劇界生根,並正慢慢開花結果。要不然,待到國內同業設了獎,我們還在原地踏步對自己出品充滿懷疑,那時領先也變了落後啊。期望香港戲劇協會,以及香港舞台劇獎袞袞諸公能認真參詳。 




附件: 歴屆「最佳創作音樂獎」得獎名單 
第一屆:《禁葬令》:喬。芝達雲 
第二屆:《聊齋新誌》:黎草田 
第三屆:《遇上一九四一的女孩》:鍾志榮 
第四屆:《風中細路》:潘光沛 
第五屆:《人生唯願多知己》:杜雯惠 
第六屆:《少女夢》:何俊傑 
第七屆:《快感生活》:彼得小話 
第八屆:《始皇最後的日子》—梁漢威、馬永齡   
第九屆:《城市傳奇》—何俊傑 
第十屆:《紅》—鍾志榮 
第十一屆:《邊城》—鍾志榮 
第十二屆:《還魂香》—倫永亮 
第十三屆:《四川好人》—高世章 
第十四屆:《桃花扇》—羅永暉 
第十五屆:《流浪在彩色街頭》—何俊傑 
第十六屆:《白蛇新傳》—高世章 
第十七屆:《一期一會》—林一峰 
第十八屆:《頂頭鎚》—高世章 

斜體字者為「音樂劇」或「音樂劇場」 

(本文刊於2009年7月號的《AMPOST》雜誌)